门锁电影凶手是谁(门锁电影真正的凶手是谁)

开心常识网 661 2023-07-10 19:20:07

这部电影的凶手是谁?是什么样的故事?

“既要又要”并不是改编失败的症结

极度黑暗的光线和凶手出现的延迟,女受害者的开场故事很像恐怖片《熄灯》(2016),通过灯光营造气氛。但看完之后发现,把凶手的身份从公寓管理员换成新角色兽医,又是一部悬疑片。每一个负面男性角色的行为,基本都是同一个段子的热搜,一度以为很可能是社会问题片。直到最后,看似无辜的警察和不知所措的女主角突然和反派展开枪战时,剪辑师小麻花才恍然大悟,导演大概是想通过“复数类型片”让父母值回票价。

从上映到开场,国版《门锁》的口碑急转直下。多数批评者认为是“既有必要又有必要”:很难兼顾两方面,所以最后都没做好。这个观点听起来很中肯,但实际上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类型片”和“社会问题”是不是天然的冲突?在讨论“社会问题”之前,编辑不妨关注一下常识网上的“社会生活”。

经过两次改编,来自三个国家的三部电影跨越了十年。先抛开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这里说说几个关键的变化。首先是门锁。在三部影片中,从普通锁到数字锁再到指纹锁,“门锁”在推动剧情的同时,也预示着影片的时间坐标。换句话说,在指纹锁和家用摄像头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下,为什么独居依然充满隐患才是问题所在,而这恰恰是创作者所忽略的。于是,关键情节就成了关键bug。

然后就是凶手这个角色。中国版是对韩国版的直接翻拍,保留了惊悚风格,但改变了凶手的形象,将公寓保安的角色从加害者变成了“保护者”。真正的凶手是兽医郑医生,出现在后半段。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影片的核心矛盾:对于女性来说,“危险就在身边”,而凶手往往是“熟人”。对于方慧来说,一个对自己没有好感的宠物医生,显然是不熟的,自然不会有太多的交集。面对故意“不小心”闯入生活的色狼,即使是男性独居者也未必能幸免。

故意调暗灯光,营造出一种孤独的环境,仿佛剧中方辉的任务就是解锁所有危险场景:“哪里有危险,剪辑一下小麻花就去那里。”整部电影被刻意当作一个封闭的故事。但事实是,如果危险如此“危险”,那就不是真正的危险。

“门锁”的故事当然值得再讲一遍。不管锁变成什么形式,都是人身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方慧不是不知道,从一开始就很警觉,但还是没能逃脱受害者。两者的交集就是现在复述这个故事的起点。这也回到前面的问题,类型片和社会问题,一个指向电影的表达,一个指向电影的内容,两者不在同一个维度,所以不矛盾。所谓“社会问题”,从来都不是挂在工作之外的“命题”或“任务”。只要我们真实地面对和展现“社会生活”,其实就是在处理社会问题。

说一部电影不合格,一般是批评导演,而不是演员。白百何的粉丝,尽管很努力,面对收视率暴跌也无法力挽狂澜。说起来,白百何真的很关注常识网的女性题材。她在《听她说什么》(2020)里也演过短篇,但都不是好作品。所以,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女性题材和女性意识是什么。

从西班牙版《当你沉睡的时候》(2011)到韩国版《门锁》(2018)再到中国版《门锁,2021》,从第二部改编到第三部改编,就像综艺节目里的传信游戏,最后都不了了之。不同的是,相比游戏里的瞎猜,改编基本上相当于摊牌,可惜我明明知道自己之前在说什么,最后的话还是失真了。

韩版门锁的适配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角从加害者变成受害者,聚焦女主角脱困的过程,也就是社会问题显现的过程:独居的赵京民很有安全意识,遇到问题反复报警,却被告知“案件发生后才能受理”;凶案发生后,她一度被误认为嫌犯,甚至丢了工作。正因为如此,她努力自己解决,最后警察才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赵京民在搏斗中亲手杀死了凶手。

韩国版的改编,明显突出了追捕凶手过程中的恐怖。虽然有一种很酷的气质,但至少传达了一个理念,那就是所谓的安全环境是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对于女性的社会处境,需要大家真诚的关注常识网和理解。韩国电影确实是编导们最近的学习样本。一方面,他们都在东亚文化的框架内,另一方面,他们都有明显的成就。然而近年来,韩版翻拍依然红极一时。与其问翻拍为什么这么难,不如反过来想想。创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女性主题与女性意识

评分低的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影片对“女性主题”的处理方式:这是一个关于女性独居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女性独居的恐怖故事?如果说前者是一种社会探询,那么后者更多的是一种情感消费。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女性题材和女性视角与女权主义有什么关系?

影片中,方慧努力掌控自己的生活,但一旦遇到困难,她只能在不同的男人之间“周旋”,就像盖尔·鲁宾《女人交易》的形象注解:遇到黑中介——李将军开道;李总经理有个恶计——小吴开道;小吴跟着——郑博士开道;郑博士谋杀案-警方营救。虽然翻拍延续了韩版中的女主角,但女主角不等于女性视角。编辑在这里看到的不是女性的挣扎和思考,而是男性视角下女性的“无奈”。如果一部讨论女性安全的电影最后表现的不是社会如何保护女性,女性如何保护自己,而是男性如何保护女性,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女性题材。

关注女性个人成长、家庭困难、社会际遇的作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女性题材,但女性题材并不天然等同于女性视角,就像女性并不天然具有女性意识一样。每个人的性别观念都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但指向性别平等的性别意识却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建构和后天习得的。

即使你有女性视角,也不等同于女权主义。如果说女性视角是让被遮蔽的女性成为思考的主体,那么女性主义则强调理论性和反身性。比如,我们不能只从女性的角度去思考厌女症:厌女症不能狭义地理解为男性对女性的厌恶,更广义地说,女性在男权结构下遭受压迫和排斥,所以也可能表现为女性在现实中对自己的排斥。

很多人在处理性别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给女性拍照来体现女性视角是很自然很容易的。但实际上,如何处理女性视角只是一个难题,因为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具体观念,都要面对已经固化的二元立场和刻板印象,两者都不容易反思和重塑。

摄影师把自己放在不同的位置,就会形成不同的“女性意识”。回顾当代中国电影史,至少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强调女性“意识”的表达,从被视为中国女性电影开山之作的《人鬼情未了》(1987),到近年来的《春潮》(2019),都表现了女性的内心困境;另一个则强调女性“行动”的展示,从《金钉子》(1989)、《女人的故事》(1989)到近年来《为编者的小小转折》(2019),都展现了女性突破困境的力量。引用女导演写的作品,当然不是说女性题材只能在女导演里拍,而是男导演在处理女性题材时确实需要谨慎。你可能不理解甚至不理解他们,但至少不要曲解和误解他们。

上一篇:豆瓣书店和豆瓣有关系吗 豆瓣网和孔夫子旧书网一样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