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包”骗术背后的QQ聊天语音包黑色产业链
“免费语音包有特定的声音和声线,是固定的声音,音质不好,容易暴露。变声器没有这种风险。充值500元到1000元就可以使用,方便好用。”“断言”理论。
货比三家后,还有更便宜的。
一位名为“LOKtu”的网友告诉记者,他出售的30元语音自制软件包括变声器可以永久使用,并且内容不断更新。同时,他可以选择自己的语音线路,甚至视频聊天和语音连接,只要他在后台离开该软件,他就可以一直使用它。但是,30元不包括视频和照片。
除了QQ群,某电商平台也在大量出售语音套餐,价格从5元到100元不等。
记者随机联系了一家门店的客服。据客服说,有很多种。安卓版有1000多个自制粉丝语音,可以同时在微信和QQ上使用。19元每月更新,29元每天更新,15元不更新。电脑版支持QQ端游戏、模拟器App,售价38元;苹果版仅适用于微信,价格为89元。
该客服还表示,在语音定制方面,接受各种格式的语音定制,3分钟内送达,5元3条。安卓手机更新方便便宜;苹果手机更新慢,一部手机更新需要几分钟,所以软件比较贵。售价89元,但可以免费赠送视频和图片。
就这样,一条买卖女性社交语音包的黑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犯罪分子购买语音包,包括图片和视频,然后使用社交软件通过撒娇、卖萌、装可怜等方式骗取受害者的红包并转账。一旦被发现,它会立即被拉黑,然后寻找下一个“猎物”。
买卖语音获利
违反许多法律
对于这种买卖社交语音包的现象,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朱晓峰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语音包的声音,如果声音是由计算机合成的,并且没有模仿任何自然人特别是公众人物的声音,那么语音包制作者的合法权利应该得到保护;如果声音是由计算机合成的,但模仿了他人特别是公众人物的声音,则相应的制作行为是非法的,未经模仿者同意而侵犯了他人的人身利益,这是侵权责任法所规定的。
第二种是语音包的内容,这是通过模仿他人的声音或征得他人同意而制作的。如果内容不包含色情、暴力等法律法规禁止的元素,则相应语音包的销售应由私法调整,公法不应过度介入;如果语音包内容涉及色情、暴力等。法律禁止的,那么相应的生产、交易行为就可能被纳入公法的调整范畴,受到刑法的规制。
三是语音包的使用。对于未经模仿他人声音或经他人同意而模仿他人声音制作的语音包,当语音包内容合法并被购买者用于欺诈等非法目的时,生产者和销售者原则上不应承担法律责任,但具体实施非法行为的人(如欺诈者)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朱晓峰进一步分析说,犯罪分子利用语音包实施诈骗,根据语音包的内容是否合法可以分为两部分。对于使用具有合法内容的语音包实施诈骗,具体实施诈骗的人根据《侵权责任法》向被侵害的受害人承认民事侵权责任,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情节严重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刑法的,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或刑事责任。对于内容违法的语音包冒用行为,由于语音包生产者、销售者也实施了违法行为,当相应的冒用行为导致他人侵权时,语音包生产者、销售者与具体实施冒用行为的行为人应共同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因为相应的违法行为还会涉及到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和刑法的评价,语音包的生产者、销售者和利用语音包进行诈骗的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或刑事责任。
在中国传媒大学语法学部副主任、网络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看来,买卖语音包的现象本身并不具有社会价值,即这种买卖并不像买衣服、买鞋子一样具有合法正当的目的。一旦利用买卖的声音从事非法获利,就会使对方产生错误的认识,影响他人的判断,诱导他人与自己进行虚假交易,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是典型的利用高科技进行诈骗的行为。
“刑法中关于诈骗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完全适用于这种情况,可以用刑法中的诈骗罪来打击这种行为。”王四新说。
平台可能有责任。
买家必须提高警惕。
那么,发生语音包交易的平台或发生诈骗的社交平台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对此,朱晓峰表示:“如果社交平台组织实施了相应的欺诈活动,当然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即使社交平台不是欺诈活动的组织者,但其知道或应当知道平台用户在实施欺诈活动时未采取相应措施,也应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和公法责任。如果社交平台不知道或者应当知道,那么如果他人告知其平台存在欺诈等侵权行为而未采取相应措施,也应当对扩大的损失和实施欺诈的行为人承担责任。”
王四新还认为,如果平台发现语音交易,应该对其进行跟踪,采取警告措施,甚至停止交易。如果发现非法交易,应立即将其列入黑名单,情节严重的应予以处理,还可以向司法机关举报。
“消费者要警惕这类消费陷阱。如果发现可疑现象,应向平台或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举报,如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和公安机关举报。一旦涉及财产转移,消费者必须通过可信任的渠道,如电话和视频进行仔细核实和验证,以识别交易对象的真实面目和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果。”王四新说。
这种骗术也叫“包装”。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在这种骗术的背后,有一条买卖女性社交语音包的黑色产业链。大量商店出售可以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使用的语音包,并支持个人定制,包括一些露骨的内容。
装可怜博取同情
诱导买家转账。
在北京市朝阳区从事建筑行业的李丽(化名)两年前就遇到了这种“撸包”骗术的情况。
李力喜欢喝茶,但由于工作繁忙,他通常在网上购买茶叶。买了几次茶后,李丽添加了一些微信群来卖茶,并讨论茶叶的质量。这些群中有些是卖家带来的,有些是群友带来的。
加入群后,李丽隔三差五就会收到群友发来的微信好友申请。看到添加的信息都来自与茶叶相关的团体,李丽没有多想,基本上通过了他们的申请。通过浏览这些“新朋友”的微信朋友圈,李丽发现他们都是卖茶叶的卖家。添加好友后,对方会发来问候或发来文字“新茶联系我,优惠+礼品”。
在这些“新朋友”中,来自一个名叫“郑萧山中茶妹”的女孩的信息引起了李莉的兴趣。一是因为李丽喜欢喝正山小种;第二,“正山小茶女”发的信息不仅配有采茶时的图片,还有炒茶、泡茶等视频,还有真人出现。
“因为茶叶储备快用完了,我打算买一些,所以我会向‘正山小茶女’询价。经过一番定价,对方同意半斤150元包邮,但对方只接受微信转账直接付款,不支持货到付款和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李莉说。虽然担心被骗,但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后,李丽还是把钱转了过去,并把地址发给了对方。
过了几天,茶叶还没有收到。李丽向对方询问了快递单号,并想查看物流信息。谁知对方发来语音说:“爷爷生病了,最近几天一直很忙,所以没顾上送快递。”
李丽一听,对方的声音是女生的,语气很焦急。此外,声音显示当时的环境很嘈杂,所以他回答说:“不急。”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李丽不时询问对方是否已发货。对方要么回复“很快,明天就送来了”,要么给他发了一段老人输液的视频。“等了将近两个星期,茶还没收到,我也没有再催。我以为卖家家里有事,耽搁一会儿也无可厚非。”李莉说。
然而,当李丽看到微信朋友圈里另一位卖茶的“朋友”发布了一段视频并配文“我爷爷生病在家,急需卖茶还钱看病”时,李丽惊呆了。希望你能支持我妹妹。”。他点开视频后发现,这段视频是“正山小茶女”几天前发的,声音几乎一模一样。
“起初,我以为这两个微信号是一个人的,但经过一番打探,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个认识我并向我解释了原因,另一个试图出售它们。而且,这种硬卖的卖家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购买茶叶。”李莉说。此时,他才发现自己被“套路”了,最终删除了所有这样的“好友”。
千音标30元。
赠送图片和视频
这些极其相似的语音包是从哪里来的?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商品”可在QQ群内购买,且QQ群内存在大量售卖语音套餐的人员。
根据线索,记者添加了一个名为“女声套餐”的QQ群。在浏览群聊记录后,记者发现一名昵称为“语音定制”的网友正在出售语音套餐。在这里,30元可以购买一个语音包,其中包含2000个语音,可以永久使用。同时,他可以免费赠送自己生活中的照片和视频。
如果你想使用这些语音包,你需要点击对方发送的链接,然后下载一款名为“Tutu”的语音包软件,然后通过这款软件在微信或QQ等平台上发送设置好的语音。记者发现,这款软件还支持定制语音,其中2元一条,最低10条,字数不超过20个,50元打三折。对方承诺套餐售出后可以免费更新。
记者从一位名为“断言”的网友处了解到,有一款名为“皮皮虾”的免费语音包,只需通过链接分享给他人,他人点击进入后即可免费使用。但是,这种免费内容只包括解锁语音包,不包括变声器,没有视频,也没有实时连接。
在网上冒充美女交友,通过语音包以各种理由骗取男事主红包。今年年初以来,多地警方披露,有不法分子通过这种行为进行网络交友诈骗。
在朱晓峰看来,消费者在发现被骗后应首先保留相关证据,并根据被骗情况决定具体维权措施。一般来说,如果情节严重,例如涉及更多金钱或人身伤害,则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因人身损害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严重精神损害的,可以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损害赔偿;如果重要个人信息被骗,可以通知网络平台经营者删除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