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为什么每年的日期不固定(24个节气为什么用的是阳历)
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韩说,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星象变化制定的,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周,称为“岁”之一。目前二十四节气的建立是以“太阳每年的视运动”为依据的,这也是太阳黄经的度数。虽然两者的建立方法不同,但斗争的起因都是地球围绕太阳转,所以两者相交的时间基本相同。
“二十四节气代表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与季节、气候的对应关系,非常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具有普遍性。所以二十四节气普遍适用于中国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甚至南半球都可以借鉴它的定义和内涵。”韩介绍,以第一个节气立春为例,它意味着北半球的一切都开始复苏,这是一种趋势。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立春”那天,黑龙江可能还在下雪,海南岛阳光温暖,甚至江苏省也有温差,但“春回大地,逐渐变暖”的趋势是一样的。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史研究部助理馆员朱天宗表示,由于千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特别是在高峰期和低谷期,一些节气会较长,另一些节气会较短,即会出现“拉伸漂移”现象。所以各地历史上积累的一些总结的适应性也会受到影响,但人们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修正。总之,就气候和物候变化的时序规律而言,二十四节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对于现代农业来说
有多大的教育意义?
二十四节气自形成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风向标。时代日新月异,现在的农业已经逐渐告别了传统的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那二十四节气对今天的农业生产还有多大的指导意义?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光、温、气、热、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二十四节气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仍有指导意义。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毛介绍。
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来表示昼夜长短;京浙、清明、小满、芒种有物候特征,表明气候条件在不断变化。雨、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小暑、大暑、酷暑、小寒、大寒表示气温的变化。这些规律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特别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形成的与当地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业谚语,易于掌握和传播,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为现代农业播种和收获提供了一个时间尺度。二十四节气中,芒种、寒露、初霜等节气对指导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具有重要意义。比如芒籽就是种植作物的分界点。此时气温上升明显,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种植晚稻等谷类作物。正如农业谚语所说,“当你种下芒果时,你正忙着收获它。”
其次,为现代农业田间管理提供气候预测。二十四节气可以通过气温、雨水、日照的一般特征,为现代农业田间管理提供短期气候预测。例如,冬至节气代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在此期间,田间管理的质量对下一年的收获极其重要。以河南小麦为例,冬季要提前灌水保墒,确保幼苗安全越冬。
三是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提供预警。劳动人民把二十四节气和生产经验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灾害的关键期。比如清明节生气,农谚说“清明前后怕晚霜,晴天无风小心”。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察天地、认识自然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它们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和协调农业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中国社会顺应天气、指导实践的生命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2022年2月4日,立春时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表演在中国传统历法的时间轮转中开始。二十四节气在大屏幕上一个个闪现,从“雨”开始,最后到“立春”。通过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与古诗词、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影像融为一体,将中国的魅力传递给全世界。
二十四节气
是阴历还是阳历?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程卓表示,人类文明史上产生的历法,基本上可以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大类。基于四季循环的历法,也就是回归年,被称为阳历,比如现在的公历。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即新月,制定的历法称为阴历。考虑到南回归线和农历正月的历法称为阴阳历,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历的典型例子。
“农历是中国现行的传统历法。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国家标准《农历编制与颁布》,朔日是农历月初一,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初一必须是朔日。每个农历月份都反映了一个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的农历部分。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归年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的阳历部分。”
据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史研究部赵雅楠博士介绍,作为农历阳历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是计算数九、夏至、春会、秋会时间点的基准。例如,人们习惯于从冬至或冬至的第二天开始数九,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天的开始。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任王克超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太初历法采用的回归年周期为365.25天,宋代历法更精确到365.2425天,与现行公历的回归年周期相同,但比公历的运动时间早了300多年。两千多年来,中国历法二十四节气的计算从未停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编制的天文年历和民间年历也公布了24个节气。
气候物候描述
具有普遍性吗?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放眼中国,从东到西疆域辽阔,从南到北气候迥异。二十四节气的描述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史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余占耀表示,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作用更加独特和多样化,形成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农业节日。比如国家每年秋分都会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都会举办各种丰收庆典活动。同时,传统节气民俗活动也非常丰富,如山东青岛即墨区埃瓦尔庄村谷雨中举行的互联网节,广西天等举行的首届霜降节,浙江三门县举行的冬至节等。节气、民俗、农家乐的结合也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促进了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