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

东升常识网 1997 2023-01-12 22:01:48

百科常识网小编默默子发现最近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被热搜了很久,下面一起瞧瞧去。

今天给各位分享埃博拉出血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IBorCB是什么意思?

埃博拉的意思,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 *** 衰竭。病学主词条: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2019年7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非洲国家刚果(金)爆发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已经成为全球卫生紧急事件。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 *** 毒,那么你对埃博拉病毒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什么是埃博拉病毒的内容,希望亲们喜欢!

埃博拉病毒的简介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 *** 衰竭。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

敏感细胞

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oV。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传播 方法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 *** 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 *** 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 *** 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控制疾病的仅有 措施 是: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10月6日发布公报说,埃博拉病毒不通过空气传播,并且未有证据显示病毒出现变异。因此一些关于埃博拉病毒可能会变异成可通过空气传播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臆测。世卫组织强调说,研究显示此前所有埃博拉病例都由直接接触出现症状的患者所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方式是与患者体液直接密切接触,其中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呕吐物感染性最强,在患者的乳汁、尿液、 *** 中也能发现病毒,唾液与眼泪有一定的传染风险,不过在患者汗液样本中从未检测出完整的活体病毒。

埃博拉病毒的预防措施

疫苗研制

2006年2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负责人加里·纳贝尔称,预防致命性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经通过了最初的人类安全检测,其令人充满希望的迹象表明,这种疫苗能使人类免受此病的感染。

已经有21人接受了早期测试的试验性疫苗。不过纳贝尔提醒说,仍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证实这种疫苗是否成功。

纳贝尔和研究中心的同事从含有3个埃博拉蛋白质的DNA中研发出疫苗。他们说,这种疫苗能令猴子对埃博拉有免疫力。疫苗不仅能抑制这种病的传播,还能保护医生、护士和动物 饲养 员,以防患于未然。

2014年8月9日,中国宣布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同时具备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这让世界为之惊喜。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高官也不断提醒各国重视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的丰富 经验 。

2014年9月8日,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研发一种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测试疫苗,并且计划九月开始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测试。一旦伦理申请获得通过就会开始进行试验。如果这种疫苗效果良好,这项研究将延伸到西非的冈比亚和马里。

研究人员希望这种疫苗能够让这些国家的人们防止感染这种病毒,但是首先要在未感染的人群中对这种疫苗进行测试。这种埃博拉病毒已经被证实非常难以控制,目前只能够对药效和疫苗的效果进行评估。

这种疫苗含有埃博拉病毒的一种蛋白质,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引发免疫系统反应。研究的第一阶段将在60位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试用。如果证实这种疫苗安全而且有效,那么它就会被用于冈比亚和马里的80位志愿者。到2015年,这种疫苗有可能在这些病毒爆发的国家得到更广泛的使用。

2014年9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称,年底前可能将有大规模疫苗,用于控制西非的埃博拉疫情蔓延。虽然科学家在对两种疫苗进行试验,但目前没有得到批准的疫苗。根据计划,到年底前生产的疫苗数量,将能够对疫情的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据认为,目前埃博拉疫情已造成5个西非国家5800多人感染。

2014年12月,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通过国家、军队联合评审,获得临床批件,并于本月开展人体试验。

防范措施

控制传播

控制“埃博拉”的 *** ,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动态,加强国境检疫,暂停进口猴子主要限制来自疫区的猴子,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除灵长类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应隔离观察。一旦确诊应及时 报告 卫生部门,对病人进行最严格的隔离,即使用带有空气滤过装置的隔离设备。医护人员、实验人员穿好隔离服,可能时需穿太空服进行检验操作,以防意外。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密切观察。

辅助性治疗

治疗首先是辅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电解质,修复损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排除个别病例,埃博拉康复者的血清在治疗疾病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扰素对埃博拉也是无效的。在猴子试验中,凝固干扰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学家宣称,4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猕猴中有3只康复。对埃博拉病毒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些抗病毒药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无效,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肾衰竭时进行透析治疗等。

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治疗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在争议。

埃博拉病毒的治疗方法

英国科学家研究显示切勿吃含有蛋白质成分的食物,而在科特迪瓦流传了一种方法,把牛尿煮沸饮用。

现今唯一对抗方法为注射NPC1阻碍剂,埃博拉病毒需透过NPC1进入细胞核进行自身复制,NPC1蛋白于细胞间进行运输胆固醇,即使阻碍剂会阻挡胆固醇的运输路线造成尼曼匹克症但那是可以容忍的。绝大多数的爆发都是短暂的时间。NPC1阻碍剂也能对抗马堡病毒。

摄入大量盐水可防埃博拉是谣言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15日发布一份声明指出,某些产品与实践可预防或治愈埃博拉病毒是谣言,经过完全检测及批准的埃博拉疫苗可能不会在2015年前出现。

世卫组织强调,尽管一些有前景的产品正处于研发中,但数十年来的科研工作并未发现任何有疗效或具防护性作用的药剂对人体安全有效。

声明称,当前为尽可能挽救埃博拉病患的生命,世卫组织已认可使用试验性药物治疗。各方正在加速试验性药物生产,但该类药物供应仍然十分有限,而公众也须认识到试验性药物未经人体试验,也未经监管机构批准。

埃博拉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哪些?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实,埃博拉出血热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早在1976年,疫情曾发生于现在的南苏丹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后者暴发的地点位于埃博拉河附近,因此命名为埃博拉出血热。近几年,疫情在非洲地区始终存在局部流行或暴发,并曾在2014年—2016年传至 *** 国家。

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埃博拉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

目前已经确认的埃博拉病毒有六个型别,分别是: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邦巴里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以外,其余五型均可导致人发病。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主要表现为出血和发热。典型病例起病急,出现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几天内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 *** 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而死亡。

目前该病尚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感染后主要是对症治疗,平均病死率高达50%。所以做好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

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认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接触传播是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而对于埃博拉病毒来说,人类普遍易感。

从预防上来说,病人要进行隔离治疗。人们在接触病人和来自疫区的灵长类动物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而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有比较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

与新冠比较起来,就病毒的抵抗力来说,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抵抗力相对更强。

从疾病的病死率来说,埃博拉出血热平均高达50%的病死率远远高于新冠的病死率。但是,评价疾病严重性的指标,还有可能感染人群的数量。

目前看来,埃博拉疫情还局限于非洲的某些地区。但是交通如此发达,有人形容说“埃博拉距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所以,希望几内亚尽早控制疫情,避免埃博拉病毒波及更大的范围。

伊波拉病毒是什么?

伊波拉病毒即埃博拉病毒,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

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 *** 衰竭。

扩展资料:

埃博拉病毒的结构:

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⁶。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

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

来自刚果(金)、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错误的是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错误的是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设立陪护.。埃博拉病毒(Ebol *** 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九十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 *** 衰竭。

埃博拉出血热有哪些特征?

埃博拉出血热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临床类型,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 *** 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肝脏受损为主要特征。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RNA病毒。呈长丝状体,有时分枝,有时呈“U”、“6”或环状。病毒直径80~100纳米,长度差异很大,300~14000纳米,感染性毒粒长度为970纳米。毒粒有类脂包膜,包膜上有大的突起,包绕着螺旋状的核衣壳,基因组为单分子的负链ssRNA。病毒有7个主要多肽,RNA的复制机制尚不清楚。病毒在胞浆内繁殖,芽生释放。

病毒可在实验条件下感染猴、豚鼠、地鼠和小鼠,产生与人类相似的病症并全部死亡。病毒尚可在猴肾细胞、人羊膜、豚鼠成纤维细胞、Vero细胞及He1a细胞中生长繁殖。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对加热及消毒剂敏感,r-射线、紫外线、1%甲醛溶液、次氯酸、酚类消毒剂及脂类溶剂均可灭活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埃博拉出血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哀牢山遇难原因(哀牢山遇难原因谋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